微软、苹果、甲骨文、IBM等31家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公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财报业绩。从整体成绩表现看,有30家公司都盈利,仅1家公司出现亏损。为何在经济不稳定的大环境下,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领域会表现稳定?对该领域的中国企业又有哪些启示?
31家公司财报详情如下
公司名称 | 财季 | 净利润 | 结果 | 公司名称 | 财季 | 净利润 | 结果 |
微软 (Microsoft) | Q4 FY2025 | 272.33亿美元 | 盈利 | 超微电脑 (Supermicro) | Q4 FY2025 | 1.95亿美元 | 盈利 |
微软 (Microsoft) | FY2025 | 1018.32亿美元 | 盈利 | 超微电脑 (Supermicro) | FY2025 | 10.49亿美元 | 盈利 |
甲骨文 (Oracle) | Q4 FY2025 | 34.27亿美元 | 盈利 | 西部数据 (Western Digital) | Q4 FY2025 | 2.82亿美元 | 盈利 |
甲骨文 (Oracle) | FY2025 | 124亿美元 | 盈利 | 西部数据 (Western Digital) | FY2025 | 18.89亿美元 | 盈利 |
思爱普 (SAP) | Q2 2025 | 17.49亿欧元 | 盈利 | 希捷科技 (Seagate) | Q4 FY2025 | 4.88亿美元 | 盈利 |
赛富时 (Salesforce) | Q2 FY2025 | 18.87亿美元 | 盈利 | 希捷科技 (Seagate) | FY2025 | 14.69亿美元 | 盈利 |
博通 (Broadcom) | Q3 FY2025 | 41.4亿美元 | 盈利 | 某数据存储服务商 | Q1 FY2025 | 2.33亿美元 | 盈利 |
Adobe | Q2 FY2025 | 16.91亿美元 | 盈利 | IBM | Q2 2025 | 21.94亿美元 | 盈利 |
财捷 (Intuit) | Q4 FY2025 | 3.81亿美元 | 盈利 | TD SYNNEX | Q2 FY2025 | 1.85亿美元 | 盈利 |
财捷 (Intuit) | FY2025 | 38.69亿美元 | 盈利 | 慧与 (HPE) | Q3 FY2025 | 2.76亿美元 | 盈利 |
ServiceNow | Q2 FY2025 | 3.85亿美元 | 盈利 | 埃森哲 (Accenture) | Q3 FY2025 | 21.98亿美元 | 盈利 |
达索系统 (Dassault Systemes) | Q2 2025 | 3.91亿欧元 | 盈利 | NTT DATA Group | Q1 FY2025 | 210.85亿日元 | 盈利 |
欧特克 (Autodesk) | Q2 FY2025 | 3.13亿美元 | 盈利 | 高知特 (Cognizant) | Q2 2025 | 6.45亿美元 | 盈利 |
Zoom | Q2 FY2025 | 3.59亿美元 | 盈利 | 富士通 (Fujitsu) | Q1 FY2025 | 1717.61亿日元 | 盈利 |
帕兰泰尔 (Palantir) | Q2 2025 | 3.27亿美元 | 盈利 | 印孚瑟斯 (Infosys) | Q1 FY2025 | 8.09亿美元 | 盈利 |
苹果 (Apple) | Q3 FY2025 | 234.34亿美元 | 盈利 | 日电 (NEC) | Q1 FY2025 | 193.1亿日元 | 盈利 |
戴尔科技 (Dell) | Q2 FY2025 | 11.64亿美元 | 盈利 | DXC Technology | Q1 FY2025 | 0.016亿美元 | 盈利 |
联想集团 | Q1 FY2025/26 | 5.05亿美元 | 盈利 | Snowflake | Q2 FY2025 | -2.98亿美元 | 亏损 |
惠普 (HP) | Q3 FY2025 | 7.63亿美元 | 盈利 |
注:各大公司财政年度的起始时间不同于自然年,因此会出现财政季度、年度等与自然年不一致的情况。
为何计算机软件服务企业依然保持盈利?
我们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:
1. 行业刚需属性强: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服务类企业,本质上是“基础设施型”产业。无论经济好坏,企业对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ERP、云计算、网络安全等服务都有持续需求。口罩时期后数字化转型加速,全球企业“上云”“上AI”的需求没有减少,反而更刚性。
2. 多采用订阅制与长期合同模式:例如微软、甲骨文、SAP、Salesforce 等公司普遍采用订阅模式(SaaS)。这种模式下客户粘性高,收入可预测,受经济波动的冲击较小。同时大型客户签订多年合同(如政府、金融、医药行业),短期内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。
3. AI与新技术能够驱动增长:微软、英伟达、谷歌、亚马逊等公司在 AI 领域大量投入,带动了云计算和软件服务的额外需求。例如微软 Azure 叠加 OpenAI 能力,推动了企业用户迁移上云和应用升级。
4. 全球化布局分散风险:SAP、Infosys、埃森哲、富士通等公司拥有全球化客户群,能够在不同地区经济表现差异中分散风险。同时,新兴市场(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)依旧保持 IT 投入增长。
5. 成本优化与规模效应: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和云端规模化运营,实现了成本摊薄。例如 Adobe、ServiceNow 的毛利率依旧维持在 70% 左右,盈利能力非常稳健。
综上,虽然全球宏观经济承压,但信息服务业因其 刚需、订阅化、AI驱动、全球化 特性,抵御了下行风险,大部分公司仍能实现盈利。
对中国企业有哪些启示?
1. 加快SaaS与订阅模式转型:中国不少软件企业仍以一次性授权+维护费为主,抗风险能力差。需要学习微软、Salesforce,把业务模式升级为订阅+长期合同,提高现金流稳定性。
2. 深耕垂直行业解决方案:全球龙头往往结合行业特性提供标准化+定制化服务(如 SAP 在制造业,Oracle 在金融业)。中国企业可以在 金融、能源、医疗、制造业数字化 中找到突破口,而不是泛泛做通用软件。
3. 把握AI与大模型应用窗口:国外企业的盈利增长点,几乎都与 AI 应用相关。中国企业要思考如何将国产大模型落地在办公自动化、客服、翻译、研发辅助等场景中,形成 差异化优势。
4. 全球化布局、对冲单一市场风险:Infosys、埃森哲、NTT DATA 的案例表明,全球市场分散能显著降低周期波动风险。中国企业要主动出海,结合“一带一路”、东南亚等市场去做本地化,而不是局限在国内。
5. 提升服务与交付能力:许多国外 IT 服务企业之所以稳健,不仅靠技术,还靠“交付能力”。中国企业需要建立 24/7 技术支持、快速迭代、合规保障 等体系,才能赢得跨国客户信任。
对中国同行来说,关键在于 商业模式升级、行业聚焦、AI落地、全球化扩展、服务体系完善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走向全球竞争。
软件&信息服务企业的出海思考
对于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来说,出海已经不是可选项,而是必须考虑的战略。国外市场竞争激烈,客户需求多样,如果没有明确的国际布局规划,很难在海外站稳脚跟。尤其是在语言和本地化方面,国外企业在跨语言沟通、文档本地化、用户界面适配等方面经验丰富,而许多国内企业仍习惯用中文思维处理产品和服务。忽视这些环节,会导致产品体验下降、客户流失,最终影响国际业务的拓展效果。
创思立信(EC Innovations)专注于本地化和翻译技术,多年来一直为国内软件企业提供高质量、多语种翻译服务,帮助他们顺利进入海外市场。同时,我们也注意到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科技格局,推出了自研的机器翻译引擎产品——ECI Link,结合人工和智能翻译,提高效率和精准度,让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更有优势。
免责声明: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,仅供参考,不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完整、准确且始终为最新。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指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