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政府拟对中国实施创新药限制措施?小场面别惊慌!

《纽约时报》发布报道《特朗普考虑对中国药品实施严厉管控》(Trump Weighs Crackdown on Medicines From China)。该报获取的行政令草案显示,特朗普政府正在讨论对中国药品实施严格限制。

特朗普考虑对中国药品实施严厉管控

内容包括以下3个方面:

1. 加强交易审查:美国药企从中国公司获得药物授权时,需接受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或外国投资委员会(CFIUS)的审查。这意味着未来类似交易将面临更严格的国家安全评估程序。

2. 限制中国临床数据使用:FDA将对基于中国患者临床试验数据的新药申请进行更严格审查,并可能收取更高的监管费用。这可能导致中国药企需在美国或其他国家重复临床试验,从而显著增加成本和时间。

3. 鼓励本土生产:草案还提出优先采购美国本土生产的药品,如抗生素和对乙酰氨基酚,以减少对中国药品的依赖。

原内容参考链接:FirstWorldPharma

为何如此?

2025年全球创新药BD市场正值高峰,而中国是最大供给方。截至 8 月 27 日,今年全球已达成540项交易,总金额1634亿美元,其中国产创新药贡献了83项、845亿美元,数量占比超15%,金额占比过半。

重磅交易更是频频,中国项目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。辉瑞、阿斯利康等巨头都在买中国分子,癌症、肥胖、心血管,热门赛道都有中国资产的身影,比如辉瑞斥资12.5亿美元拿下三生制药双抗药物权益,阿斯利康也付出1.1亿美元与石药合作开发慢性病药物。

中国创新药已不只是追随者,而是MNC研发管线的重要拼图。

创新药出海翻译公司
创新药注册申报文件翻译

分析人士指出,这些措施若实施,将对中国创新药的“出海”战略构成重大挑战,尤其是依赖低成本中国临床数据和海外授权模式的企业。目前中国药企在海外开展的1440项临床试验中,有652项在美国,占比近一半。限制措施一旦落地,试验受阻,审批延缓,中国企业遭受冲击。

但与此同时,美国自己势必也会受伤。原料药供应链大部分来自中国,创新资产输入越来越依赖中国。一旦脱钩,新药上市延迟、研发成本飙升,最终害人害己。

草案距离落地较远

天风证券分析师提出观点—草案落地的可能性不大,原因如下:

(1)目前针对中国创新药的草案还 处于早期探讨阶段,且行政命令草案反馈不积极,落地的可行性较低、时间 周期较长。

(2)从近期的经验看,特朗普的政策执行能力存疑(尤其是针对 药品这一特殊领域)。

(3)考虑到医药行业与民生、人道主义紧密相关,因此限制政策的落地可能意味着剥离美国患者的基本利益,从选票及政治的角度看落地可能性相对较低。

草案牵涉的主体复杂,既包括美国的大型跨国药企,也有美国本地的 biotech,且涉及到美国以外的大型跨国药企。辉瑞的 CEO albert bourla(同 样也是游说集团 PhRMA 的主席)认为和中国创新药交易的受益者不仅仅是美国的跨国药业,还包括美国的患者。考虑到美国大型跨国药企作为中国创新药的利益受益方,背后拥有游说能力也明显强于 biotech,有望进一步阻碍相关草案的进展。

即使法案落地,仍有诸多应对方案,整体影响可控。本次表述是行政命令草案(executive order draft),法律层级不够高,因此在落地执行层面有相当的可探讨空间。即使行政命令执行,目前也有多种可以应对的措施和方法,整体影响可控。

白宫“未积极考虑”

因此,据新闻报告称,白宫已出面灭火,称并未积极考虑该草案。但该草案已获得不少知名投资者和企业高管支持,包括科技亿万富翁彼得·蒂尔、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·布林等。这些投资人担心的不是患者利益,而是他们手里投了巨额资金的本土生物科技企业,但在中国生物技术蓬勃发展之下难以变现。

综上所述,尽管美国政策尚处酝酿阶段,其释放的地缘政治信号已对市场产生显著冲击,未来走向仍需密切关注。

滚动至顶部
Baidu
map